方俊傑
傳媒從業員
利物浦球迷。睇戲、煲劇,百看不厭,以字為生。
詳細資料
{{::post['post_title'] ? post['post_title'] : post['profile_name']}}
{{post['profile']['profile_name']}}
{{post['single_post']['post_title']}}
方俊傑
《阿倫對決花露》:報應日漸臨近

Woody Allen的全盛期,大概在七十年代尾,即是《安妮荷爾》(Annie Hall)、《曼克頓》(Manhattan)。那時,未見今日的女權盛世,而Woody Allen是男人,是知識分子,是白人精英。



踏入九十年代,Woody Allen跟養女傳出不倫之戀,放在今日發生的話,恐怕名譽立即掃地,翻身無望。我好記得,當年,主流群眾反而傾向同情Woody Allen,文人呀、浪子呀、藝術家呀,當然感性多於理性,愛情來到的時候,懶理道德,出軌也是理所當然。不斷攻擊Woody Allen的多年伴侶Mia Farrow才是壞人,被認定是出於妒忌出於不忿,才老屈舊情人性侵另一位未成年養女。自此,Mia Farrow再沒有接到甚麼片約,Woody Allen相反,接近一年一作品,捧出了多名奧斯卡得獎者。


用今日的眼光看待,是否很難理解?不要忘記,因性侵未成年少女而潛逃歐洲的Roman Polanski,在2002年,憑《鋼琴戰曲》(The Pianist)還可以照樣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。那時,反對聲音,很凋零。觀眾似乎比較容易把一個人的品格和才華分開看待。今日,當然是另一回事。你看看Bryan Singer的下場。究竟是進步,還是退步?主流意見肯定傾向前者。


風波過後,Woody Allen繼續風風光光安安樂樂的過了二十多年好日子。來到近幾年,八十多歲了,終於迎來新一波審判。社會風氣轉變,曾經跟Woody Allen合作過、得益過的演員們,很多已表態割席,至少保持沉默,還有勇氣力撐的,絕少數。前年的《情迷紐約下雨天》( A Rainy Day in New York),甚至無緣在美國上畫,有份演出的演員話自己恥與為伍,好像從來未知道Woody Allen有過黑歷史一樣。天下偽善藝人,果然多的是。接力出擊的,是HBO炮製的四集紀錄片《阿倫對決花露》(Allen v. Farrow)。看片名,說到好像一場網球賽,男的一邊,女的站另一邊,有來有往。事實上,Mia Farrow及支持Mia Farrow的,大方接受訪問,還找出不少未曝光的證據,證明當年的指控完全屬實,未竟全功,只不過因為Woody Allen勢力太龐大,社會對受害人的支援和保護又不足夠。Woody Allen一方是完全避席。或者,你還可以看出少少疑點,例如Mia Farrow的另一養子為何倒戈,但在紀錄片呈現出來的境況,Woody Allen的確像罪無可恕。



如果,這是一齣Woody Allen最擅長的尖酸刻薄劇情片,的確奇情,充滿娛樂性。這是一齣紀錄片,你可能要選擇相信不相信。Woody Allen與另一關鍵人物,當年的養女今日的太太,為何拒絕接受訪問?是覺得越描只會越黑,沉默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?還是相信真理越辯越明,而真理是自己的確犯過被指控的行為,根本無從抵賴?老老實實,究竟一個賤人一個罪犯,能否同時也是一個出色藝術家?邏輯上可行,實際上越來越不可能。究竟,這是進步,還是退步?我不知道。我知道的,是世界上其實沒有秘密,做過,發生過,便要有心理準備迎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還清舊債的一日,因果循環報應不爽,可不是借用《原罪犯》經典對白:「就算我是怪物,難道沒有生存權利嗎?」便能夠解決一切。